佛弟子文库 > 随机推荐

每个人都是贼

伟大的圣者龙树菩萨,曾全身赤裸地生活,仅有的家当就是一只钵,但他可能是世上最伟大...

在富裕中亲尝贫困

爸爸有时候,会给我们一种处境,要我们自己去体会。自己体会出来的滋味,和别人说给我...

佛教戒律为何教人「不歌舞倡伎」

歌舞倡伎,是娱乐,以世间法来说,人之对于娱乐,是不能缺少的,人类自初民开始,便有...

太能算计的人,实际都是很不幸的人

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,凡是太聪明、太能算计的人,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,甚至是多病...

学佛第一要知见正

学佛第一要知见正,我们学佛为的什么?先把目标订正,然后再计划怎样下手,学些什么,...

以虚幻为实

从前,在印度,有一个男子因一时的气愤恼怒,厌恶世人,便舍家遁入佛门,皈依佛教。 可是,他的身体虽然出家,入了...

吃素戒杀是阻断怨怨相报的恶性循环

杀业是人类行为当中非常深重的一种恶劣的冲动。众生都是以强凌弱,如果没有文化、宗教...

三障未除,不可安眠

这以下分三段,别释当中分三小段,第一小段 约果报,报障。 如得重病箭入体,诸苦痛...

动物死亡时是否也要经历四大分离之苦

问: 昆虫之类的小动物在死亡时是否也要经历四大分离之苦?是否也尽可能在数小时之内不要触碰它们? 大安法师答:...

修行人一念贪恋投胎为小狗

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,他是做生意的,他赚了很多钱啊;晚年的时候也学佛,就买一个很大...

拜佛的两大误区

我每天住在普济寺,这是普陀山的首刹。那我们自古以来说,庙嘛,就是香火道场,说香火...

印光大师:念佛实修法要

一、选择称名 1. 禅宗 虽悟到极处,亲见佛性,仍是凡夫,不是圣人。 禅宗功夫,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,以烦惑未...

劝人受五戒要承担他持不了戒的恶业吗

问: 我有一位师兄,学佛半年就能背《无量寿经》。看他那么精进,几次劝他受五戒,可...

尊师重道方能获法益

真信佛法之人,见一切僧,尚行礼敬,况于最初对所皈依之人乎。若亲身皈依,须磕数十头...

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

有位大学教授给大学新人的信中曾说:想拓展人文视野,最好的办法是打开你的眼睛。他说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会孤独。 ...

禅宗的观心方法

真正的禅宗很简单,五代以前的祖师,就是用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作为观心的方法,人人做...

【大藏经】佛说常瞿利毒女陀罗尼咒经

佛说常瞿利毒女陀罗尼咒经(并行法) 瞿多三藏译 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...

净土五经格局的由来

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《佛说无量寿经》在隋唐之际称为净土三经。然而又出...

三千亿无形财产

有位勤政爱民的国王,有一天出宫巡视人民的生活。一到城中,他放眼望去尽是漂亮的楼房...

净土念佛与天台止观相成

佛法自汉流入震旦,前后所明,共为十大宗,欲求其洞彻了达佛之智慧,深明如来一代时教...

以物药治身病,以法药治心病

疾病,是谁也不能幸免的,在佛法中说人生有老病死,把病列为人生的四大痛苦之一。依佛...

我们的烦恼都是自愿的

一天,师父带着徒弟到山里面,走着走着,突然,师父就像着了魔似的抱着一棵树,口中还大喊着:徒弟!赶紧来救我啊!...

慧律法师《慈、悲、喜、舍》

我慢是障道的根本,古德云:我慢高山,不留德水。一个有德行的人,绝对不会骄傲的。一个骄傲的人,他的胸量就小,脾...

珍惜每一片茶叶

抓一把茶叶丢进壶里,从壶口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,喝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:这杯茶的每一...

曾国藩经典人生语录

○ 礼义廉耻,可以律己,不可以绳人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,十败其九。为人做善方便者,其后受惠 为善最乐,是不求人...

人起颠倒的时候,福报也救不了你

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,假如说一个人不小心受了伤,这是否只是不小心,跟因果...

同样一个东西,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

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?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,就会产生一个想法、一个感...

抓住散念,时时念佛

要抓住散念,时时念佛。在工作或生活当中,行住坐卧,以及在做不用脑力的事情时,都要...

【大藏经】大乘法界无差别论

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(一名如来藏论) 坚慧菩萨造 大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译  法界不生亦不灭  无老病死无蕴过...

善导大师:水火二河白道喻

又白一切往生人等,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,守护信心,以防外邪异见之难。何者是也?譬如...

吃饭也是修行

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:是带着贪心在吃?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。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,为了我们的色身...
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造塔功德经

佛说造塔功德经...

大豆--避免饥荒的重要武器

大豆,又被称为珍珠黄、玛瑙豆;早在三千年前,已被中国农民所重视。中国的耕地总面积...

厨师的忏悔:宁死也绝不再杀生

我是一个厨师,从业二十余年来杀生无数,如今学佛,深感不安,畏惧生命的流逝和无常,...

大安法师:不能往生,最痛苦的是谁

问: 今生不能往生,最痛苦的是谁? 大安法师答: 你应该想到,你今生一定要求生西方,如果你不能往生西方,最痛...

众生堕三恶道中,佛菩萨为何不来救拔

问曰: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,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中,何以不来? 答曰:众生罪重...

越能放下自己,你就越快乐

想悦己,你得先弄清楚究竟谁是你自己 也许你和我一样有过这种经验:一件起初看来会让自己开心的事,最后却反而让自...

四十八大愿——(第26愿)菩萨得金刚身

设我得佛,国中菩萨,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,不取正觉。 我成佛时,我国中的菩萨悉皆能...

三轮体空是哪三轮呢

三轮体空是从布施波罗蜜来说。三轮是哪三轮呢?就是我要布施一个东西,有能布施的我和所布施的对方,中间有布施之物...

黎军支证果偿宿业

舍卫城中,有位婆罗门的妻子产下一名男婴,不但容貌丑陋,身体还散发出浓浓的恶臭。虽然如此,婆罗门夫妇还是对他疼...

石头本无意,何必自生怨

一个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位农妇吵了起来,最后发展到动手打人。他扯破了农妇的衣服...

死亡不可怕,问题是来生去哪里

这个临命终的处理,一般的社会的医学者跟佛弟子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。 那么医学者他们...

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耕耘

今天过去,明天还不知道是否属于自己;你我都是一样!人生短暂似那朝阳和日暮,又好像春花、夏夜、秋日、冬雪,一年...

成佛之道的两个阶位

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个阶位:一个是般若道,一个是方便道。 什么叫般...

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会伤害你

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够伤害你,只有一个人会伤害你,是你自己在伤害你自己。 你把《楞...

无心才能心安

最近广钦老和尚一百零五岁诞辰,朋友找我去演讲,谈谈老和尚的生平与修行。 钦老和尚是当代的高僧,有甚深的禅定,...

少年时舍其不能有,老年时舍其不必有

取是一种本事,舍是一门哲学。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;没有通悟的人,舍不得。 舍之前,...

圣严法师《看清执著和固执》

我们常说坚持己见的人太固执或是执着,到底什么是执着?固执与执着又有什么不同?执着又有什么不好呢? 固执的意思...

【大藏经】净土法语

夫修行法门,乃如来对病之良药也。药随病广,数逾恒沙。求其至捷径,最简要者,莫胜于念佛求生净土法门。可谓速出生...

用这个愿望来做生命的核心价值

我们刚开始在修无分别智时候,当然第一个要远离的就是我执的相貌,就是你不要老是在你...

把苦逆作为往生净土的垫脚石

命运多舛的念佛人,更要在念佛上多下些功夫。我们的拂逆比起其他人可能会多一些,但是...

如何处理争执不下的状况

与人相处发生问题时,可以当成是对我们智慧的一种考验,让我们学习运用智慧、慈悲来互...

佛子行三十七颂

谁见诸法无来去, 唯一勤行利众生, 殊胜师及观自在, 恭敬三门恒顶礼。 利乐之源诸圆觉, 从修正法而出生, ...

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

孔夫子,他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游行在陈蔡之间,陈国跟蔡国之间一个叫作匡地的地方。结...

见性是怎样的一种生命

问: 见性是怎样的一种生命? 慧律法师答: 见性就是完美的、圆满的、清净的生命。不离自性,本自有之。本来无一...

【大藏经】奇特最胜金轮佛顶念诵仪轨法要

奇特最胜金轮佛顶念诵仪轨法要 夫欲修习一字顶轮王法者。先须入大曼荼罗海会。从师亲受灌顶。既蒙印可方得谘。学微...

净土法门是没有中阴身的

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,也是很多信众提出的中阴身问题。昨天还有一个信众:临命终时看到...

高僧转世为高官给我们的启示

南宋著名政治家、诗人,爱国名臣王十朋是由严首座转世而来之事,是中国佛教史上比较著...

圣严法师《共修与独修》

为什么一定要共修呢?只要够虔诚,难道不能一人随时随地独修、独忏吗?也许,会有人也升起如是的疑惑。 这是由于人...

心灵的四个品级

人们通常会用官衔和才能来衡量男人的品级,用相貌和气质品评女人的品级,却很少有人去思量心灵的品级。心是有品级的...

禅师不读经

后唐庄宗皇帝在皇宫内设斋供养众僧。看见僧人们全在看佛经,只有休静禅师无所事事。 皇帝问:禅师为什么不看经呢?...

闻到净土法门而不能信受——非愚即狂

世间人对净土法门常常会小看,认为是浅近之法。怎么概定它的特质?印光大师开宗明义,...

每天念佛和看经的时间应如何分配

问: 每天念佛和看经的时间应如何分配? 大安法师答: 印光大师曾经提过一个比例:九比一,用九分的时间念佛,一...

念佛的心态与音声

音声乃心性的外显,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为妙音,从实相中流现。念佛法门以音声作佛事,透过佛号音声开启佛性,诚...

禅不在文字上

黄檗希运禅师有一个学生,这个人就是在唐宣宗时做过宰相的裴休。 裴相国镇宛陵,建大...

不要妄想住茅蓬,茅蓬不好住啊

又有人问:开了悟究竟是什么境界呢?这个问题我们在云居山虚老在世时,也亲自问过老和...

【大藏经】得道梯橙锡杖经

得道梯橙锡杖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「汝等皆应受持锡杖。所以者何?过去诸佛执持锡杖,未来诸...

助念是往生最大的增上缘

弘一大师在《人生之最后》当中说道:吾人临命终时,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,为人生最后...

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

人生除了生活以外,没有第二件事。穿衣、吃饭、人来客往、工作上班,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。处在迷惑的状态下...

【大藏经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

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时,照见五阴空,度一切苦厄。 舍利...

释尊以三重大悲悯念众生

略而计之,大悲有三:一者,佛在世时,怜此五浊,说难信法,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。...

各行业人员修行须知

军队 所言公门修行,不专指诵经持咒念佛而已。必须尽己职分,除暴安良,并所统之士卒...

无我浅谈

一切法都是依因缘和合而生,缘散而灭,相对的,彼此相互依存,所谓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...

万法一幻丛,死生一幻场

余昔游海门,登妙高峰,入无际三昧,入楞伽室。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《楞伽经》,与...

贤者五福德因缘

一日。佛在舍卫国。祗树给孤独园。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福德因缘。谓贤者说法有五福德。云何为五福德。其人所生。克享...

出了三途的众生为何又回来了

修行必须有善知识护导我们。地藏王菩萨就护导我们,他把我们拔出恶道,提携接手,牵着...

牛为求生流泪下跪 屠夫绝情惨遭恶报

原籍山东临清的李名儒,说了这么一件事。 在他的家乡有一位屠夫,买了一头牛。这头牛...

佛法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败坏

清末,世风日下,国家无暇提倡,僧众类多懈于修持,以致无正知见者,各怀驱僧夺产之念...

【大藏经】佛说咒小儿经

佛说咒小儿经 罗那多罗 摩罗提离 耽波罗提利 吼楼寿 无楼寿 闻闍 輂叉輂差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南无过去...

念往生咒可以往生吗

问: 念佛没感应,念往生咒有感应,也念惯了,杂念少,可以往生吗? 大安法师答: ...

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往生

问: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什么?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往生? 惟贤长老答: 生西方,一是凭自力,二是凭愿力、弥...

如何调伏对三界的爱取

佛法的修学啊,当我们开始从教理的学习而生起一种智慧的观照的时候,最重要的一个原则...

【推荐】烦恼深重的凡夫往生后为何能得不退转

问: 被烦恼束缚的凡夫,恶业深重,烦恼也未断一丝一毫,怎么能往生到出离三界的西方...

老僧一打坐,能消万两金

沩山老人曾说过,老僧一打坐,能消万两金。唐裴休丞相虽然知道出家是好,但自己身为丞相不能出家,遂造了一间大庙,...

过与不及

世间每一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,有的人谦虚自卑,有的人自大贡高傲慢。有些是有才能智识学问而不显耀,有的人空腹高心...

如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

问: 师父慈悲!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,如何临终助念才是如法,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? 净界法师答: 这个助念...

看看你学佛之后是否走对路

一、慈悲心是否有增长 1. 在初地菩萨之前,慈悲心是否有增加是一个重要指标,初地后才会考虑平等心的问题。学佛...

【大藏经】佛说鞞摩肃经

佛说鞞摩肃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: 一时,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。于是,鞞摩肃(姓也)异学,...

云门寺明醒首座:没有修行好苦哦

2004年11月18日,云门祖庭明醒首座做完他一天的修行功课后,告诉他身边的弟子...

临欲终时,阿弥陀佛往此人所令其得见

【原文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今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,今现有佛,号阿弥陀。若有四...

【推荐】【大藏经】右绕佛塔功德经

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,前后围遶。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,偏袒右肩,...

知恩感恩与报恩

所谓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为备,一语道尽日用一切衣食住行──大至居止处所,小至一针一...

圣严法师《放下的幸福》情绪管理智慧

简体版序: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当恼人的情绪来袭时,如何重拾愉快的心情? 禅的态度是:知道事实,面对事实,处理...

【大藏经】【注音版】佛说六门陀罗尼经

佛说六门陀罗尼经...

三界轮回的三大业因

其实众生跟世界会相续,主要的是因为有业力的相续,才有这个所谓的果报的相续。业果相...

【推荐】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

三国时期,刘备临命终之时,给儿子留下的遗嘱中,有这么一句: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...

「唯心净土」不是指妄心,而是指妙真如心

宗门下很多祖师大德常常谈到唯心净土、自性弥陀之理,其中某些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上出现...

当今邪师的十九种典型表现

依止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,但行者不能盲目随便依止。若错误地依止了毫无修行证量的邪师,反而堕落更快。末法时代邪师...

临命终时无障碍该安立呢

身为一个凡夫众生,在一期的生命当中,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起一些重大的烦恼贪瞋痴,造一...

车里的佛像要如何摆法

问: 我在龙华寺请了一尊阿弥陀佛,当时我问寺院里的居士能否放在汽车里,他回答我说可以。我家里请了几尊佛,每天...

有些妄想平常看不出来,临终才会出现

有些人的处理方式很简单。我打妄想,我就转念念佛,有些人是试图用佛号来压这个妄想。...

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

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。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,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:一次...

佛陀最初的慈心因缘

为期三个月的夏安居结束时,比丘们深得法益,身心自在清凉。为表达对佛陀的无比感恩,比丘们前往舍卫国中的祇树给孤...

【大藏经】释门自镜录

释门自镜录序 蓝谷沙门怀信述 余九岁出家。于今过六十矣。至于逍遥广厦。顾步芳阴。体安轻软。身居闲逸。星光未旦...

心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

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俗事,就像永无止境的海浪,一波接着一波而来,但我们到最后都是两手...
重新加载文章  返回顶部